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0:44    次浏览
从年底到现在,跳槽跳疯了,公司机关到现在还没停止这股“洪流”。今天,4个人的办公室少了1个,资历最浅的一位同事“跳槽”了。究其原因,大概有两个:一是“临时工”的心里归属感不足。干着机关的活儿,拿着原单位的岗位工资,这位同事就属于其中一个,已经借来一年多,与我们“同岗不同酬”。公司大头头儿总是说机关人太多,还要精简,所以严把入口关,不许进人;各机关部门中头头儿总是说自己单位人手少,活儿干不过来,所以经常借二级单位的人,于是公司机关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“临时工”,甚至借个两三年都无法正式办关系。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由于本部门领导大换血,管理风格陡然一变,相对宽松的小气候变得相当紧张,新领导公开宣称“谁适应不了现在的新标准可以申请调走”,此话一出听得人心里“把凉把凉”的,“强人政治”之下,不免人人自危,离心力自然上升。 俗话说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变动一下也是好事,尽管同事走得有些无奈,但毕竟也是从山沟走到了市里,还是祝他好运吧!关于“鼓励内部跳槽”,鄙人有些想法也拿来分享下:就我们这个企业,1982年以后来公司的大学生5千人已走了2千,占40%,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,但又想一想,即使留下来的3千人又有多少人做到“人尽其才、才尽其用”了呢?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,待遇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,但岗位过于固定、工作过于单调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可能没有人精确统计过每个职工平均从事过几个岗位,但我们肯定可以数出好多“几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踏实工作”的职工。在日本索尼公司,每周一次出版内部小报,经常刊登各部门的“求人广告”,职员们可以自由而且秘密的应聘,他们的上司无权阻止。另外,公司原则上每隔两年便让职工调动一次工作,特别是对于干劲十足的职员,不是让他们被动的等待工作变动,而是主动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。这种“内部跳槽”式的人才流动就是要给人才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遇。我们常提“岗位靠竞争”,但竞争从哪里来?单位内部人“轮流坐庄”式的竞争效果好,还是不时加入新人的竞争效果好呢?管理上有个“鳗鱼效应”,意思是一个不同类的鱼的加入可以使一群同类的鱼不停的游动,始终保持活力。企业如果真的用人所长,就不要担心职工对岗位挑三拣四,只要他们能干好,尽管让他们去争,争的人越多,会干得越好。只有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,不断流动,才能使整个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。 A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内部跳槽有利于满足人的新鲜感和丰富性的需要。人都喜欢有点新鲜感的生活,长时间在一个岗位工作,很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心理。往往自以为胜任某项工作之后,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动力。许多大学生到车间以后,前半年到一年学习劲头很足,看哪儿都觉得新鲜,都想学,学的效果也很好。但在一个岗位呆的时间越长,反而越不想学了,工作失去了挑战性,就产生惰性心理,甚至人也变的很懈怠,用句俗话说就是“开始混了”。这固然有其个人的原因,但工作过于单调、岗位过于固定也是重要原因。许多在燕化车间倒班两年以上的大学生参加校友同学聚会时,都有一种隐隐的失落感,好象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说的。这种心理的失落感积累起来,就产生了人才对企业的离心力。 B、从人的潜力角度来看,内部跳槽有利于开发人的潜力。众所周知,每个人所发挥的能力都远远低于其真正的潜力。我们说“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”,就需要大力开发每个人的潜力。长期固定一个岗位固然可以培养出专家型人才,但更多的是把这个人限制死了,好象只会干这一个专业。企业非常需要“复合型人才”,因此就必须给人才以体现其“复合”的机会,就要不断丰富其经历,开阔其视野。改变一下工作,转换一个环境,确实可以使职工换一种心情,提高一下思想境界,拓展其工作思路,获得某种质的突破。C、从企业文化角度来看,内部跳槽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统一。企业要想有竞争力,必须有企业职工普遍认同的统一的企业文化。平心而论,一个大企业内部的几个厂之间,甚至一个厂内部的几个车间处室之间,都有不同的群体氛围和工作作风,有的情况还相差悬殊。许多部门存在“本位主义”思想,各自为政,局限在自己的部门利益和小圈子中,很难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,这对企业“一盘棋”的管理是很不利的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人员过于固定,而使单位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,不能互相理解,没有很好的融合。假如加强人员流动,就会使他们经常性的“换位思考”,能够与其他单位更好的配合,各种工作方法和经验优势互补,形成整体合力,构建统一的企业文化。测测你的财商:向爸爸借了500,向妈妈借了500,买了双皮鞋用了970。剩下30元,还爸爸10块,还妈妈10块,自己剩下了10块,欠爸爸490,欠妈妈490,490+490=980。加上自己的10块=990。还有10块去哪里了呢?打开微信,关注微信号:aqxw66,回复“10”即可知道答案啦!!